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回到岳阳后,周伯庸把各地用戈力的经验都整理了出来,写成了一本小册子,名叫《戈力用法记》,里面记着戈力的形态、性味、用法,还有一个个真实的病案。他把小册子分给村里的人,还送给了岳阳城的其他医馆。“就算我不在了,只要这本册子还在,大家就不会忘了戈力怎么用。”周伯庸摸着小册子的封面,语气里满是郑重。
第四回
通志编撰访求故实
实践为据戈力入史
这年冬天,岳阳城来了位姓陈的编撰官,是奉命来修订《湖南通志》的,特意来拜访周伯庸,想收集些岳阳当地的民俗和医药故事。周伯庸听说后,特意把《戈力用法记》和一整年的医案都找了出来,还准备了几颗晒干的戈力,等着陈编撰官来。
陈编撰官一进门,就看见桌上摆着的戈力和医案,好奇地问:“周先生,这是什么?看着倒像个稀罕物。”周伯庸拿起一颗戈力,递给陈编撰官:“这是戈力,今年夏天,就是靠它,咱们岳阳才挡住了瘟疫。”说着,他把今年五月的瘟疫情况,从阿禾发现戈力,到用戈力治病,再到传习用法,一五一十地讲给陈编撰官听。
陈编撰官听得很认真,时不时拿起医案翻看,还追问细节:“戈力具体长在什么地方?除了治病,还有别的用处吗?有没有村民能证明它的功效?”周伯庸一一回答,还特意请来了阿禾和王阿婆。阿禾给陈编撰官指了指窗外:“戈力就长在湖边的树林里,夏天的时候,满枝都是红萼,可好看了。”王阿婆则拉着陈编撰官的手,说起了小三子被戈力救回来的事,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要是没有戈力,我的孙子就没了,咱们岳阳城也不知道要遭多少罪。”
陈编撰官听了,心里很是触动。他修订《湖南通志》多年,见过不少文献记载的东西,却很少遇到这样由百姓实践出来、又实实在在救了人的草药。“周先生,这戈力的故事很有价值,既关乎民俗,又关乎医药,应该写进《通志》里。”陈编撰官说,“不过,我还得去湖边看看戈力林,再找些村民问问,确保记录的真实性。”
接下来的几天,周伯庸陪着陈编撰官去了湖边的戈力林——虽然冬天的戈力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但泥土里还埋着今年埋下的种子,等着明年春天发芽。他们还走访了十几个村民,每个人都能说出自己或家人用戈力治病、避秽的故事,有的还拿出了家里珍藏的戈力香囊、戈力干。
陈编撰官把这些都一一记录下来,还特意画了戈力的样子:枝干、卵形叶、红萼包果,旁边标注着“生湖畔,果熟于割稻时”。“我要把戈力写进《湖南通志》的‘民俗’和‘医药’两卷里,”陈编撰官对周伯庸说,“不仅要写它能辟邪治病,还要写它是怎么被百姓发现、怎么传习开来的,让后人知道,咱们湖南的土地上,藏着这么多宝贝,藏着这么多百姓的智慧。”
周伯庸看着陈编撰官认真记录的样子,忽然想起了五月里,第一次用戈力治好小三子的时候。那时他还只是希望戈力能救岳阳城的人,没想到几个月后,它竟能被写进地方志,流传后世。他知道,戈力能入史,不是因为它有多神奇,而是因为它来自百姓的实践,来自那些口口相传的经验——这些“实践先于文献”的智慧,才是最珍贵的。
结语
咸丰年间的那场瘟疫,像一场短暂的噩梦,最终被洞庭湖的清风和戈力的辛香吹散。岳阳城的百姓们,依旧在每年五月包粽子、赛龙舟,只是多了个习俗——端午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在门窗上挂起戈力,红萼如盏,映着端午的晨光,也映着百姓对平安的期盼。
周伯庸的《戈力用法记》,被一代代医者传了下来,里面的病案和用法,成了治疗秽浊之症的参考;阿禾当年种下的戈力种,在湖边生了根、发了芽,每年夏天,都会挂满红萼果实,等着被人们采摘、使用。而《湖南通志》里那句“戈力,生湖畔,果熟于割稻时,端午悬之辟邪,与粽子、龙舟同为楚地节庆三宝”,则像一颗印章,把这段由实践而生、由口传而兴的故事,永远刻在了湖南的历史里。
人们渐渐明白,那些没有写在古老医书里的草药,那些藏在百姓生活里的用法,不是“无据”,而是“有据”——这“据”,是一次次病痛中的尝试,是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传统医学智慧。就像戈力,它从湖边的一株野草,变成百姓的救命草,再变成楚地的节庆符号,靠的不是文献的记载,而是实践的检验。
赞诗
洞庭五月起瘟烟,红萼枝头藏妙玄。
割稻时节戈力显,辟邪治病护乡田。
口传经验胜文典,实践真知破雾天。
千载楚风今未改,门悬朱果忆当年。
尾章
红萼代代映端阳
智慧脉脉续楚疆
咸丰年间的风,早已吹过了洞庭湖的千重浪,可岳阳城端午门上的戈力,却一年比一年红得鲜亮。
阿禾后来成了湖边村最懂戈力的人。他守着当年和周伯庸一起种下的那片戈力林,从青丝种到白发,每年割稻时节,都会带着村里的年轻人去采摘果实——教他们辨认最饱满的红萼,教他们怎么晒制戈力干才不丢药性,教他们用戈力和艾草缝香囊时,针脚要密些才不漏药香。有孩子问他:“阿禾爷爷,为什么咱们端午一定要挂戈力呀?”他就坐在田埂上,指着金黄的稻浪和湖边的红萼,讲起咸丰年那场瘟疫,讲起周先生怎么用戈力救了小三子,讲起“戈力”这个名字是怎么从割稻的“戈”里来的。孩子们听得入迷,手里攥着刚摘的红萼,仿佛能从那清苦辛香里,闻见当年救苦救难的味道。
周伯庸的药铺,后来传给了他的徒弟。药铺的柜台里,始终摆着两本泛黄的册子:一本是周伯庸亲笔写的《戈力用法记》,里面的医案被翻得边角起毛,有些地方还贴着徒弟补记的新用法——比如有人用戈力煮水熏房间,能驱走潮湿天的霉气;另一本是《湖南通志》的抄本,翻到“戈力”那一页,总夹着几片压平的红萼干,像一枚枚红色的印章,印证着纸上的文字不是传说。徒弟看病时,遇到村民说“家里孩子总犯头晕”,就会笑着说:“回去挂串戈力在窗上,再用戈力煮点水喝,比吃药温和。”这话,和当年周伯庸说的,一字不差。
岳阳城里的端午,也因戈力多了层温软的仪式感。每到五月初一,街巷里就会有人挑着担子卖戈力,红萼串成的长串挂在担头,风一吹就晃出细碎的香。主妇们买回去,有的挂在门框上,红萼垂下来,和艾草、菖蒲相映成趣;有的切碎了拌在糯米里包粽子,煮出来的粽子带着淡淡的辛香,孩子们吃得比蜜枣粽还欢;还有的把戈力磨成粉,掺在胭脂里,抹在女儿的眉间,说“这样能避秽气,孩子少生病”。龙舟赛时,舵手的腰间总会系个戈力香囊,鼓点响起来,香囊随着动作轻轻摆动,像是在为龙舟祈福。
有一年,外地来的文人听说了戈力的故事,特意在端午时来岳阳,想看看这“楚地节庆三宝”之一的模样。他站在湖边,看着家家户户门上的红萼,又翻了《湖南通志》里的记载,忍不住感叹:“寻常草木,因百姓的实践成了良药,因代代的相传成了民俗,最后又因文献的记载成了历史——这哪里是一株草,这是楚地人‘从生活里找智慧’的活见证啊!”
那天傍晚,文人坐在湖边的戈力林下,看着夕阳把红萼染成金红色,听着村里传来的孩童笑声——那笑声里,混着阿禾爷爷讲戈力故事的声音,混着药铺里煎戈力水的香气,也混着洞庭湖永恒的浪声。他忽然明白,戈力从来不是静止的“宝物”,它是活的:活在每年端午的门楣上,活在村民口耳相传的故事里,活在医者治病救人的实践中,更活在“实践先于文献、智慧源于生活”的传承里。
就像洞庭湖的水,年年都在流,却始终带着楚地的温软;岳阳城的戈力,年年都在挂,却始终带着百姓对平安的守护。这红萼,从咸丰年的救命草,到如今的节庆符号,一代又一代,映着端阳的晨光,也续着楚疆的文脉——那文脉里,最珍贵的,从来都是百姓在生活里摸爬滚打出来的真知,是口口相传、生生不息的智慧。
一个小千世界狂热迷恋修行的少年获得大千世界半神的神格,人生从这一刻改变,跳出法则之外,逆天顺天,尽在掌握!骷髅精灵不能说的秘密,尽在火热圣堂,等你来战!...
少年附身韦小宝,和康熙做兄弟,唬弄皇帝有一手绝色美女尽收,色遍天下无敌手!睿智独立,诱惑惊艳的蓝色妖姬苏荃花中带刺刺中有花的火红玫瑰方怡温柔清新纯洁可人的水仙花沐剑屏空谷幽香,善解人意的解语花双儿倾国倾城,美丽绝伦的花中之王牡丹阿珂诱惑惊艳美艳毒辣的罂粟花建宁空灵纯洁娇艳精怪的山涧兰花曾柔...
地球少年江云卷入了一个神秘的超凡世界之中,获得了超凡之力,并且开始在地球以及一个个超凡世界,开启了自己追逐巅峰的超凡旅程。VIP。全订阅可入,要验证。普通。(ps已经完本神卡...
前世孤苦一生,今世重生成兽,为何上天总是这样的捉弄!为何上天总是那样的不公!他不服,不服那命运的不公。自创妖修之法,将魔狮一族发展成为能够抗衡巨龙的麒麟一族,成就一代麒麟圣祖的威名。...
魔族强势,在人类即将被灭绝之时,六大圣殿崛起,带领着人类守住最后的领土。一名少年,为救母加入骑士圣殿,奇迹诡计,不断在他身上上演。在这人类六大圣殿与魔族七十二柱魔神相互倾轧的世界,他能否登上象征着骑士最高荣耀的神印王座?...
神魔陵园位于天元大6中部地带,整片陵园除了安葬着人类历代的最强者异类中的顶级修炼者外,其余每一座坟墓都埋葬着一位远古的神或魔,这是一片属于神魔的安息之地。一个平凡的青年死去万载岁月之后,从远古神墓中复活而出,望着那如林的神魔墓碑,他心中充满了震撼。沧海桑田,万载岁月悠悠而过,整个世界彻底改变了,原本有一海峡之隔的...